四大菩薩 是那4個

四大菩薩 是那4個

還有四大菩薩故事

大悲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略稱,也就是觀自在菩薩,據<千手陀羅尼經>等記載,乃「正法明如來」所現,是古佛為度眾生而現菩薩身,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之悲增上菩薩。

觀音菩薩的名德,可有兩種解釋,一是<楞嚴經>所說,觀音菩薩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二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悲華經>中也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觀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因為根據梵文原義,含有「觀照縱任」或「君王」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

觀音菩薩,具足大慈大悲之聖德,據<首楞嚴經>揭示觀音菩薩二種殊勝時謂:「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又,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音菩薩曾發大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千手,象徵菩薩的大悲願力,千眼,象徵菩薩的無限智慧。觀音菩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根據<法華經普門品>,可化現三十三種不同的身份(根據<楞嚴經>則為三十二種),為之說法教化,若有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由於觀音菩薩的悲願宏深,感應廣大,所以大家尊奉觀音菩薩為〝大悲〞菩薩的典範。

大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略稱,意譯作妙德、妙吉祥,曾為七佛之師,為了度脫眾生,在娑婆世界現菩薩身,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之智增上菩薩。

文殊菩薩出現於娑婆世界,釋迦佛陀曾經介紹,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說:「佛告跋陀波羅菩薩:文殊師利有大慈心,生於此(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實於三世中,都為果上的如來,據<首楞嚴三昧經>記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彼佛即今文殊師利法王子。又據<菩薩瓔珞經>說:「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佛世尊,剎號空寂,在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現亦在他方世界示現佛身,如<央崛摩羅經>說:「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恆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而且未來亦當成佛,如<寶積經>說:「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

文殊菩薩的大智,根據<大寶積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之記載:「文殊師利設說大法,一切眾魔皆為降伏,諸邪迷惑,無得人便,諸外異道,莫不歸命,其貢高者,不懷自大,未發意者,皆發道心...自捨如來,未有他尊智慧辯才...如文殊者也。」菩薩常現頭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劍,左手執青蓮華,以青獅為座騎之相。頂上五髻,表示內證五智,手中利劍,代表具有不可思議的微妙智慧,菩薩曾以此劍欲刺佛陀而得開示,方便度化五百位菩薩,即時證得無生法忍。青獅座騎,代表智慧的勇猛無畏,能催伏一切外道教說。所以,大家尊奉文殊菩薩為〝大智〞菩薩的典範。

大願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世俗又稱地藏王菩薩,依經但名地藏,也許因菩薩於佛滅度後一千五百年,化身應世之地藏比丘為新羅國王子,而加〝王〞字以尊之,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之願增上菩薩。

地藏菩薩的名德,據<地藏十輪經>解釋,為〝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菩薩的特德,一為來居穢土,二為示現聲聞。如<十輪經>說:「以神通力,現聲聞像」。聲聞相即出家相,四大菩薩中惟地藏菩薩現出家相,示現圓頂或戴冠,手持寶珠及錫杖。

地藏菩薩的深弘誓願,早於塵點劫前,就以荷負六道罪苦眾生為己任,並願恆處幽冥界內,度盡眾生,方願成佛,此真所謂「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大願:一、如<忉利天宮品>說:「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二、同品又說:「婆羅門女...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三、<閻浮眾生業感品>說:「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眾生,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續說:「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同品又說:「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花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總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大家尊奉地藏菩薩為〝大願〞菩薩的典範。

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意譯又作「遍吉」,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示現於一切佛剎之菩薩,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之行增上菩薩。

普賢菩薩的名德,天台宗在<法華文句>以普賢菩薩在等覺位而解釋,其文云:「今明伏道之頂,其因周遍曰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曰賢。...今論等覺之位,居眾伏之頂,伏道周遍故名為普;斷道纔盡,所較無幾,鄰終際極故名為賢」。華嚴宗在法藏<華嚴經探玄記>解釋,謂「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宗密<圓覺經略疏註>解釋說:「普賢菩薩,略有三釋,(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在密教之中,一行<大日經疏>解釋,謂「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妙善之義。依經典所記,常現「如滿月童子,頭戴五佛頂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召集金剛鈴。坐千葉寶蓮華,華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剛輪,輪下有五千群象」之相。

普賢菩薩有十種廣大行願,依<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此十大行願為:

一、禮敬諸佛

二、稱贊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

十、普皆迴向

以上十大行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代表,通稱「普賢十大行願」或「普賢願海」,所以大家尊奉普賢菩薩為〝大行〞菩薩的典範。

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文殊菩薩,何謂菩薩,羅漢,菩薩廣行無量義,菩薩保佑,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菩薩我朋友,菩薩的意思,普賢菩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xinju27 的頭像
    kenxinju27

    明心見性、悟道的境界

    kenxinju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