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跟"菩薩"有什麼不同?菩薩要經過多久才能成為"佛"?

請問在佛教中「佛」跟「菩薩」有什麼不同?

「菩薩」要經過多少修行,要修到什麼樣的果位才能成為佛?

那「佛」之所以能「佛」有「先經過菩薩」嗎?

我是不太懂啦,為什麼像「菩薩」牠是當「菩薩」而不是成為「佛」。

為什麼像「阿彌陀佛」、「彌樂佛」就是「直接成為佛」而不是先當菩薩再成為佛?

在佛教中何謂「佛」、何謂「菩薩」?佛跟菩薩有什麼不同?

菩薩要修到什麼樣的果位才能成為佛?

「佛」必「先經過菩薩」
怎麼成為菩薩如下條件 (作者:林欣)
至上願,即發願成為正自覺者(佛)。一位修行者在第一次被授記成為菩薩時,他必須具備八個條件,即:
⑴、他必須是人;
⑵、他必須是男性;
⑶、修行圓滿至可在那世證悟阿拉漢果;
⑷、遇見在世的佛陀;
⑸、他必須出家成為一位佛教比丘,或相信業因與果報的沙門;
⑹、他必須成就四禪八定與五神通等聖德;
⑺、增上行,有能夠完全地奉獻自己的生命給佛陀的極強誠意;
⑻、擁有不畏任何艱難去成就佛果的極強善欲。
當具備以上八個條件時,所發的至上願才能生效。在至上願生起之後,修行者即被佛陀授記為「菩薩」
(bodhisatta)。在至上願生起那一刻開始,菩薩即進入「大菩提乘行道」 (Mahà-bodhiyàna-pa?ipatti),他肯定將在未來成就無上正自覺者,決不退轉。此後,菩薩可以不需要導師的幫助而單憑自己的能力引 發正確地實踐諸巴拉密的「巴拉密思擇智」(pàram?-paricaya¤à?a),而此智是他未來證悟「一切知智」的先兆。
2、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跟至上願相同,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也是十巴拉密的根本條件。通過此二法,菩薩得以持續不斷地為眾生謀求福利和快樂,完全沒有顧慮到自身的利益,也不會對極為艱難且非常人所能行的菩薩道感到害怕。
3、四佛地。有如至上願、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四佛地也是巴拉密的根本條件:
⑴、勇猛(ussàha),這是修習巴拉密、舍離與善行的精進力。
⑵、上智(ummanya),即方法善巧智。
⑶、決意(avatthàna),是對修菩薩道不可動搖的決心。
⑷、利益行(hitacariya),即培養慈悲心。
因為此四個因素有利於成就全自覺,故名為四佛地。
4、十六種內心氣質(ajjhàsaya)。內心氣質即是傾向或性格,它影響人之個性的形成。內心氣質可分為兩種,即善與惡。善的內心氣質有十六種,即:傾向於出離、隱居、無貪、無瞋、無癡、解脫及十種巴拉密。
5、省察智(paccavekka?a-¤à?a)。省察不修佈施等十巴拉密的壞處與修佈施等十種巴拉密的好處。
6、十五種行(carana)、五種神通(abhi¤¤à)及它們的組成部分。
十五種行是持戒、以正念攝受六根門、於食知足、晝夜精進、信、念、慚、愧、勤學、精進、慧、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五神通即神變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隨念通(宿命通)。
菩薩要修到什麼樣的果位才能成為佛?
就是圓滿巴拉密的時間
上座部佛教把菩薩分為三類,即:
1、慧者菩薩
(pannàdhika),又稱為敏知者菩薩,他們慧強信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弟子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2、信者菩薩
(saddhàdhika),又稱為廣演知者菩薩,他們慧中信強。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3、精進者菩薩
(v?riyadhika),又稱為所引導者菩薩,他們信慧皆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剛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三類菩薩圓滿巴拉密的時間有所不同。慧者菩薩圓滿巴拉密的時間需要四阿僧祇(asa?kheyya,不可數,無數)劫與十萬大劫;信者菩薩需要八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精進者菩薩需要十六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以上時間是從被授記為菩薩之後算起。
猶如稻種必須經過固定的時間才能開花、結穗與成熟。同樣,每一類菩薩只有在固定的期限內修習巴拉密,巴拉密才能達到圓滿,才能成就佛果。每一類菩薩皆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在固定的期限之前證得佛果,因為他的智慧還未成熟,成佛的條件也就不能具足。 作者:林欣

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文殊菩薩,何謂菩薩,羅漢,菩薩廣行無量義,菩薩保佑,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菩薩我朋友,菩薩的意思,普賢菩薩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xinju27 的頭像
    kenxinju27

    明心見性、悟道的境界

    kenxinju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