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花水月不染塵
最佳解答: 永嘉大師證道歌〈十一〉 編輯部證 道 歌幾 回 生 幾 回 死生 死 悠 悠 無 定 止自 從 頓 悟 了 無 生於 諸 榮 辱 何 憂 喜入 深 山 住 蘭 若岑 崟 幽 邃 長 松 下優 游 靜 坐 野 僧 家闃 寂 安 居 實 瀟 灑白話解釋 多少次轉生!多少次死亡,輪迴六道,脫胎換骨,萬死萬生,頭出頭沒,生死輪迴無有定止。自從參拜六祖惠能大師的心地法印以後,使我頓然領悟,明白無生無滅之理,對一切稱譏、苦樂、利衰、得失、毫無介意,心內不會產任何憂喜!潛隱在深山谷底,居住在寂靜的阿蘭若,在高山岩穴,長松翠柏之,採果而食,瓢水而飲,天真野生自在,其樂無窮。無拘無束,無罣無礙,優自在,習定參禪,靜坐淡泊,原始生活,野僧之家。得居寂靜的清靜處所,是何等的瀟灑。重點提示 眾生無始劫以來,始終在六道中此生彼滅,此滅彼生的往返不休不止,時而人道,時而天道,時而阿修羅道,乃至時而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之中,流浪生死,實在是嚐盡了苦頭,卻仍然無法了解生命是無常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是可壞性的,是寂滅性的,是不斷的生滅不已!那怕往昔有多少快樂喜悅之事,多少稱心如意之事,乃至多少煩惱、痛苦、不堪回首的事,如今何曾存在?縱然有多大的權利與財富,如今已成空花水月,影塵回憶,落謝影像,幻化了不可得,而眾生依舊終日的 忙、盲、茫 ,鑽得頭都尖了,還是我行我素,一點兒也不在乎生死事大,輪迴可怕,繼續沉淪,所以將世間看得越濃厚的人,心地就越污濁;心越污濁就越看不破;心裡的執著越重,生死就越重。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二章經云:「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釋迦佛陀貴為太子,一切的榮華富貴,權勢地位集於一身,但他了知身外之物是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憂患,反而是障道之因緣,所以佛陀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能淨化貪欲,則一切生死一齊休。 是故永嘉大師告訴眾生,自從受六祖惠能大師印證心法之後,頓悟了不生滅的道理,對世間一切榮辱,別人的誹謗欺負,內心如如不動,無憂也無喜,痛苦與快樂如船過水無痕,無沾無染,修道之人就要有此境界,正如佛攝化眾生,常住於三種念而無憂喜歡慼之情,即大悲三念住:第一念住,謂眾生信佛、受行,如來亦不生歡喜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第二念住,謂眾生不信佛、不受行,如來亦不生憂惱,且常安住正念正智。第三念住,謂眾生中有信者與不信者,佛知之亦不生歡慼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修道人若淡泊一切人事物,淡泊世間的欲樂,則道心漸漸現前了,住在山上,住在阿蘭若(譯為山林、荒野,指適合於出家人修行與居住之僻靜場所。又譯為遠離處、寂靜處、最閑處、無諍處。),謝絕人間煙火之處亦能自在自得,這是何等瀟灑啊! 又開悟聖僧云:「出塵離俗非易,拋棄恩愛甚難;如無衝天大志,焉能入聖超凡。」這就是說明修道要付出代價,要創造機會、改變機會,締造因緣,不要奢望不勞而獲,修行若無衝天志向,焉能完成開悟證果之神聖大業呢?所修道感情不要太重,亦不沾染五欲六塵之境,如此行道,若山若海若都會若寂靜,精進者道自可會得也。若將心化小我為大我,化小愛為大愛的精神,心如虛空,無實無虛,如此十方世界任遨遊,自在自得。 動動腦一、 何謂阿蘭若?二、 何謂大悲三念住?三、 將心沉靜下來,回想過去之得 失取捨,你心中感受如何?四、 默背此篇證道歌。 (待續) 海闊天空渺無涯,三衣一缽飯千家,自性自在塵不染,菩提種子自開花。
參考資料:
http://66.102.7.104/search?q=cache:WXVtN8-3XYQJ:fawang.hihosting.hinet.net/lec/lec3-11.htm+%E7%A9%BA%E8%8A%B1%E6%B0%B4%E6%9C%88%E4%B8%8D%E6%9F%93%E5%A1%B5&hl=zh-TW&lr=lang_zh-TW
匿名使用者 · 11 年前
0真讚 0真遜 意見 新增意見
送出
· 剛才不久
發問者的評分
檢舉不當使用
證道歌,永嘉大師證道歌,永嘉大師證道歌全文,一符證道,聖經證道,主日證道,證道法師,正道神學院,講道篇,科技證道,無極證道院,永嘉禪師證道歌
請點下圖即可進入網站看更詳細資料
免費又好玩的網頁遊戲
免費交友網站
優質商品推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