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法的本質要做何解釋?
請問佛法的本質要做何解釋?
請問佛法的本質是什麼?
可以較白話的幫我解釋一下嗎?
不要po些佛經上來~~謝謝!
1 個人正在追蹤 13 個解答 13 檢舉不當使用
最佳解答: 善巧方便,彰顯引領眾生本來面目佛性 ,修行進而開悟證佛果.了答宇宙.法界實相.真理.理有分了義和不了義.理有分世俗締.勝義締.什麼叫「了義」呢?「義」是意義,這個意義了了,是把世間、出世間法,完全都證得無餘了,再也沒有法可修,再沒有法可證了,這也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絕學,是最高之學。無為,是不妄為。閑道人就是悠閒清淨的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理;為什麼不除呢?是因為除盡了,妄想已沒有了,不求真,是因為已經得到了,所以不需要再求了,了義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連「妄想」或是「真」都不分別了,學到了極點就叫「了義」,不了義就是還有意思,等到什麼意義也沒有了,幹而淨之,就到了密因那個正定的本體上,此即是修悟證果成功而達到了義的境界上。所以,了義也正是大義,大義包括一切義,如果了義沒有了——沒有了這才是真的有,還在有的時候就不是真有了,若再無義可證了,已到極點了,即叫「了義」,極點在什麼程度上呢?也就是到了佛的境界上、佛的果位上。天台圓教所宣說的無作四諦。「無作」者,迷悟當體即中道實相而性本自然故無造作之謂。智顗說道﹕「以迷理故,菩提是煩惱名集諦﹔涅槃是生死名苦諦﹔以能解故,煩惱即菩提名道諦﹔生死即涅槃名滅諦。即事而中,無思無念,無誰造作,故名無作。」(註16)也就是說,天台圓教觀想生死一如,故無苦相造作可言為苦諦﹔又觀惑業本來清淨,故無集相造作亦無斷集可言為集諦﹔更觀生死即涅槃,故無滅相造作亦無有體證涅槃可言為滅諦﹔且觀邊邪即中道,故無道相造作亦無有修道可言為道諦。無作四諦是界內界
外菩薩以上的唯佛與佛所知見的中道實相,故屬最勝義諦. 在天台宗裡五時八教中藏.通.別.圓教稱化法四教.藏教是小乘教.藏教12因緣叫作是(思議生滅12因緣).據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載,緣癡(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展轉為因.互相資助.循環不斷.叫做順12因緣;反之逆12因緣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以此類推.此十二支中,各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係。圓教12因緣叫做是(不思議不生滅12因緣.)體及即般若.解脫.法身三德.體德圓融.,名(不思議).;真常不變,名為(不生滅).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煩惱即般若.即菩提.轉煩惱為菩提.無明即是煩惱.;行.取二支是業道.業即是解脫.;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苦即是法身.是12因緣即是如來涅槃三德.又煩惱既無,業.苦亦空,業空則清淨,一清淨.一切清淨.般若清淨.解脫.法身皆清淨,是淨德;業性本空,即是解脫自在,一自在.一切自在.解脫自在,法身.般若自在. 是我德.;法身無相,無生死苦,亦無涅槃樂,無苦無樂,是名大樂,又法身無有生死 ,是名真常,一常樂,一切常樂,法身常樂,般若.解脫亦常樂是常.樂二德.是12因緣即是如來涅槃四德.在因名三因佛性.至果即涅槃三德.德體圓融是圓頓教,故為(不司思議不生滅12因緣).法華玄義:(不思議不生滅12因緣者,為利根人即事顯理也.大經云: 12因緣名為佛性者;無明.愛.取.既是煩惱,煩惱道即是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煩惱既無 .即究竟淨,了因佛性也;行.有是業道.即是解脫.解脫自在.緣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無苦無樂,是名大樂,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故.言無明與愛,是二中間,即是中道.
2007-07-29 00:52:38 補充:
善巧方便,彰顯引領眾生本來面目佛性 ,修行進而開悟證佛果.了達宇宙.法界實相.真理.
2007-07-29 00:53:19 補充:
在今天日益民主自由化、多元開放化的(後)現代社會, 我們必須承認,已不可能有所謂永恒不變的佛教理法,即使有此永恒佛法,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佛教徒必須依照我們現 代人的精神需要,去實存地(existentially) 重新探索開展佛法的新時代意義。同時,誠如無量四諦所暗示,我們的世俗人間永遠會存在著無量的苦相 (如近年來的愛滋病等種種病症,或各地小規模戰爭所帶來的種種禍害)、無量的集相(如種種日常複雜的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外在條件,與現代精神分析所發現的種種心理問題所形成的內在條件等等,共同構. .
2007-07-29 00:53:40 補充:
成的因緣湊合)、無量的滅相 (如身心條件不同的各別實存主
體所了解或體認的涅槃解脫境界或意義)以及無量的道相(如
包括漸修頓悟、本證妙修等等在內的種種修行實踐方式)。
問題是在﹕如何依據二諦中道的佛法理念與一心之轉的佛教
理解,既不迴避世俗人間無量無數的苦相集相,同時又不刻
意隔開滅、道二諦於苦、集二諦之外,一方面日日磨鍊我們
自己成為具有大乘菩薩道精神的新時代佛教徒,另一方面通
過具有新時代共命慧的宗教教育,旁助其他佛教徒把握上述
佛法理念與佛教理理解,共同勉勵,建立我們的人間淨土 .
2007-07-29 00:57:00 補充:
生滅四諦、無生滅四諦與無量四諦等三種四諦終必合會,而歸入無作四諦。《摩訶止觀》卷一的下列「圓頓章」一段,可以說是無作四諦的另一說明﹕「圓頓者,初緣實相,,無不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故無世間。無道無滅,故無出世間。 純一實相,實相外更無別法。 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 雖言初後,無二無別, 是名圓頓止觀。」. .
2007-07-29 00:58:14 補充:
以上四種四諦的說法,是智顗探討四聖諦的多層義蘊所
獲致的詮釋學結論。於此天台圓教說法,智顗很顯然地跳過
「蘊謂」層次,而在「當謂」層次(批判的繼承)與「創謂」
層次(創造的發展),依其教相判釋,以本宗所主張的無作四
諦當做最圓融且最殊勝的四聖諦深層義理﹕之所以最圓融,
乃是由於它能包容攝取其他三種四諦之故﹔之所以最殊勝,
亦是由於它比其他三種四諦更具哲理的深度與廣度之故。譬
如大乘別教的無量四諦能夠跳過生滅四諦(世俗諦)與無生滅
四諦(勝義諦)的對立,洞察界內(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 .
.
2007-07-29 00:58:53 補充:
釋迦佛今天應當要說,世界與人生是否「一切皆苦」,還是「涅槃寂靜」,並不在乎客體,而是在乎我們每一實存主體的一心之轉,如此而已,四聖諦的本義也應當以此一心之轉去重新解釋才是。釋迦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道的那一超時間、超歷史的「永恒的現在」 (亦即道元禪師所云「有時之而今」), 豈非完全體認到,整個世界與人生在他證道以前、證道時刻或證道以後原原本本並未改變,改變的只是他的「一心」而已嗎﹖據此,有否因果報應、有否死後世界,甚至有否不同於生死的涅槃世界,都變成第二義 (可有可無
,存而不論)﹔ 佛教的第一義諦正是在乎如何轉迷開悟,體證迷悟原是一心之轉. .
2007-07-29 00:59:22 補充:
我們現代的中國佛教徒幾有共識的「成見」是,印根順法師所率先倡導的「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我們在「創謂」層次有充足的理由說,如果釋迦佛今日仍生活在臺灣社會(或更廣大的華人社會),他也不得不提倡「人生(或人間)佛教」,依此重新展現四聖諦的(後)現代義 諦與功能。我認為,人生佛教必須依據二諦中道理念,以勝義諦落實於我們人生人間的世俗諦為現代佛教徒的共同目標
,建立人間淨土,探索涅槃意義於「一切皆苦」之中,如此苦、集、滅、道四諦相即不二,即於「一切皆苦」之中,理會緣起緣生,體認涅槃解脫,講求修 (道)證 (悟)一如,工夫即本體,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佛與眾生無二. .
2007-07-29 01:01:23 補充:
平等法門乃一心萬法,原本無差,平等一相的意思;方便法門為權宜之法,意即不是實在的,而是在實法之中善巧運用,屬暫時性的,而實法則永遠不會變易,故說法有權實兩門,時以權巧方便,導之趨入實法。.
2007-07-29 01:03:57 補充:
又經有「貫、攝、常、法」這四種意思,「貫」是貫串,貫串所說義,把佛所說的義理像用一條繩子串綴起來。「攝」是攝其所化之機,即對什麼樣的眾生就說什麼樣的法,說什麼麼的法就度什麼樣的眾生,所謂「因人施教,因病與藥」,這叫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什麼叫「常」呢?古今不變謂之常,因為沒有變更是為經。「法」——三世同尊曰法,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眾生都應該遵從這個法而修道、而成佛、而教化眾生,都應該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故具足「實、攝、常、法」這四種意思而名之為經。.
2007-07-29 01:06:05 補充:
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使眾生了生脫死而示現於世,在法華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問題,生從何來?死住何去?這道理不明白即有生死,明白了就不會有生死,釋迦佛到此世界來就是為了令眾生知道怎樣有生?怎樣有死?.
2007-07-29 01:06:40 補充:
來到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奔波勞碌,辛辛苦苦,他們為住而忙,為蔽體的衣服而忙,為充饑的食物而忙……他們忙碌地勞作,如果問他們:「為什麼要工作呢?」一般人都會同答說:「為了三餐。」不管是中國人或外國人,每個人都是為了生活的問題而奔走忙碌,但是卻沒有人為生死而忙,更沒有人會去想一想:我為什麼到這個世界來呢?我是怎麼來的?從什麼地方來的?也不見有人見面時會問:「你是從哪里來的呀?來了多久啦?……」真是連自己來的地方都忘了,去的地方也忘了.
2007-07-29 01:07:25 補充:
釋迦牟尼佛看見人把生死大事忘記了,故到這個世界來提醒我們,必須要注意及研究這個問題,是以,法華經方便品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2007-07-29 01:07:52 補充:
何謂「開佛知見」呢?一切眾生,本來具有佛的知見,本來的智慧和佛是一樣的,只不過像金礦一樣,尚待開發,然後本性才能顯現,必須如法修行,才可以把真金開採出來,真金之中,是沒有渣滓的,如摻入雜質,便不是真金了。.
2007-07-29 01:08:06 補充:
那麼,我們本有的佛性、本有的智慧,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我們每個人的煩惱裏面,由於每個人都有煩惱,故個個都有佛性.只是未能顯現出來,因而成為煩惱罷了。.
2007-07-29 01:08:21 補充:
現在打個比喻:煩惱猶如一塊冰,佛性好比是水,水有濕性,而冰也具有濕性;水是智慧,冰即煩惱,由此可知,智慧與煩惱同是含藏佛性的。.
2007-07-29 01:08:37 補充:
現在,再來比喻它的作用,水柔不會直接傷害人,而冰硬卻能傷身害命,比如一盆水潑到你身上來,你只覺清涼,卻不會傷及身體;但如把一大塊冰往你身上擲,就會打傷你,甚或置於死地,這便是智慧與煩惱的分別。例如人起了煩惱即會生瞋心,繼而破口罵人,使他人也生煩惱,但有智慧的人說出來的話,令人聽了會心生歡喜,甚至連原有的煩惱都一併消除了,這就是冰與水,亦即煩惱與智慧的不同處。假如我們將煩惱變成智慧,那便是返本還原,因為冰可化成水,水也可以成冰,因此不能說眾生不是佛,佛不是眾生。其實,佛是眾生的佛,眾生是佛的眾生,這只是一種轉變,若能明白你的自性便是佛性,就能把煩惱變成菩提.
2007-07-29 01:09:30 補充:
菩提即是覺悟的道理,覺悟些什麼呢?悟到一切都無所執著,若有所執,就不會覺悟。覺悟的滋味怎麼樣呢?是把煩惱斷了,到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時,就現出智慧,因而得到解脫,這叫開佛知見.
2007-07-29 01:10:02 補充:
還有「示佛知見」,示即開示,佛的知見開發了,還必須用一番功夫,怎樣用功呢?像開金礦一樣,需要工人去工作,一點一點地把泥土挖開來,還須專心去淘洗,把真金淘出來,所以必須指示眾生怎樣去得到真正的精金,這是示佛知見。然後,又要悟佛知見,得到了指示,必須依法修行,如實用功。比如天天坐禪,有一天使會豁然貫通、突然的開悟了,開什麼悟呢?是真正的瞭解,會覺得:哦!原來是這樣,原本是這麼一同事!於是人生的問題便明白了,這是悟佛知見.
2007-07-29 01:10:17 補充:
佛的知見,不像我們眾生的知見,整天盡打妄想,生出執著心,誰對我有一點不好,就生出煩惱心,其實,你若對人家好,怎會有人對你不好呢?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有人對你不好,因為不是人家對自己不好,而是自己對人家不好,這叫做「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才會響。」在悟佛知見之後,便是入佛知見,須勤謹專修,迴光返照,待光照到了心裏去時,整個智慧也就開現,這是入佛知見.
2007-07-29 01:21:00 補充:
經,梵語叫「修多羅」,中文叫「契經」,「契」是契合,上契諸佛的理,下契眾生的機,凡能契理契機的便叫做經。經者「徑」也,意即徑路,為什麼叫徑路呢?因所有的經都可以幫助我們由凡夫達到佛的果位,達到聖人的果位,故說徑路.
2007-07-29 01:22:53 補充:
經就好像一塊吸鐵的磁石,眾生就好像鐵塊,鐵塊遇到了吸鐵石,就會被吸上去,方才所說的「攝」字就有這個意思。現在講楞嚴經,這是楞嚴吸鐵石,吸鐵石也是堅固的,可是楞嚴經比吸鐵石更堅固,若把眾生吸上去就不會再墮落,不會再下地獄,轉餓鬼,做畜生了,為什麼呢?因為被堅固大定所吸引住,想要跑也跑不了,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就是這麼妙!.
2007-07-29 01:23:08 補充:
佛教全部藏經,共分為十二部:第一部是長行部,在經上分一行一行,很長的故叫長行。第二部是重頌部,是重復的再把經義說一遍,把長行經文重說,是為重頌.
證道歌,永嘉大師證道歌,永嘉大師證道歌全文,一符證道,聖經證道,主日證道,證道法師,正道神學院,講道篇,科技證道,無極證道院,永嘉禪師證道歌
請點下圖即可進入網站看更詳細資料
免費又好玩的網頁遊戲
免費交友網站
優質商品推薦
留言列表